「公无渡河」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 李白的诗句大全

公无渡河是由唐朝作者李白写的一首诗句,这是一首黄河的诗句,乐府的诗句,景色的诗句,文章中包含公无渡河全文,公无渡河译文,公无渡河注释,公无渡河赏析等内容。

《公无渡河》,作者:李白,朝代:唐。译文对照

《公无渡河》全文阅读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公无渡河》译文解释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公无渡河》注释大全

⑴昆仑:昆仑山。

⑵龙门:即龙门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五十里,黄河流经其间。

⑶理:即治理,唐人避唐高宗讳,改“治”为“理”。

⑷窥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⑸风沙,此句的意思是水虽不至于有滔天之祸,仍有风沙之害。

⑹凭:徒步渡过河流。

《公无渡河》拼音

Huang He Xi Lai Jue Kun Lun ,Pao Xiao Mo Li Chu Long Men 。

Bo Tao Tian ,Yao Zi Jie 。

Da Yu Li Bai Chuan ,Er Ti Bu Kui Jia 。

Sha Tuan Yan Hong Shui ,Jiu Zhou Shi Can Ma 。

Ji Hai Nai Qu ,Mang Ran Feng Sha 。

Bei Fa Zhi Sou Kuang Er Chi ,Qing Chen Lin Liu Yu Xi Wei 。

Pang Ren Bu Xi Qi Zhi Zhi ,Gong Mo Du He Ku Du Zhi 。

Hu Ke Bo ,He Nan Ping ,Gong Guo Ni Si Liu Hai Mei 。

You Chang Jing Bai Chi Re Xue Shan ,Gong Hu Gong Hu Gua Juan Yu Ji Jian 。

Kong Hou Suo Bei Jing Bu Hai 。

《公无渡河》赏析摘录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于是,“大禹”出现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 古诗文网>>

《公无渡河》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应山。直到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