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全文/注释/译文/赏析 - 辛弃疾的诗句大全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由宋朝作者辛弃疾写的一首诗句,这是一首友情的诗句,离别的诗句,爱国的诗句,文章中包含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全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注释,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赏析等内容。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辛弃疾,朝代:宋。译文对照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全文阅读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译文解释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注释大全

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②蜀道登天: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③“还自叹”三句: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对 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④“东北”两句:以蜀中历史人物相勉,希友人在文治武功上作出贡献。“东北”句: 出师北伐曹魏,曾上《出师表》以明志,正切稼轩伐金心意。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西南”句:据《史记· 传》,西汉武帝时,唐蒙不恤民意,蜀中骚乱。武帝命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安抚蜀民。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í席):檄文,即告示,指《喻巴蜀檄》。

⑤“把功名”两句: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⑥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⑦“要新诗”四句:请友人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 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词的起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词的“千古浪”即由苏词而来。铜鞮(tí提):铜鞮在今湖北襄阳。唐人雍陶《送客归襄阳旧居》诗:“惟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

⑧“正梅花”两句:暗用 寄梅事。《荆州记》载:陆凯与 相善,陆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拼音

Shu Dao Deng Tian ,Yi Bei Song 、Xiu Yi Hang Ke 。Hai Zi Tan 、Zhong Nian Duo Bing ,Bu Kan Li Bie 。Dong Bei Kan Jing Zhu Ge Biao ,Xi Na Geng Cao Xiang Ru Xi 。Ba Gong Ming 、Shou She Fu Qun Hou ,Ru Chuan Bi 。

Er Nv Lei ,Jun Xiu Di 。Jing Chu Lu ,Wu Neng Shui 。Yao Xin Shi Zhun Bei ,Lu Jiang Shan Se 。Chi Bi Ji Tou Qian Gu Lang ,Tong Di Mo Shang San Geng Yue 。Zheng Mei Hua 、Mo Li Xue Shen Shi ,Xu Xiang Yi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赏析摘录

公元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写来,一喜一忧,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无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 古诗文网>>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版权声明:本文摘录自新华字典、康熙字典、汉语字典、网络等多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

评论